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
Governo da Regiao Administrativa Especial de Macau

刊載文章

消費和儲蓄:魚與熊掌難以兼得?

出稿日期 : 2012-11-22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現在一般被理解為在兩難之間難以抉擇,其意思同現代經濟學上的“取捨”(tradeoff)相近。人的慾望無窮,而世上的資源有限,因此我們必須在各樣事情當中取捨;很多時候,當我們獲得一樣東西的時候,也意味著同時失去另外一些我們覺得比較次要的東西。無論如何,在選擇的過程中,我們的目標基本上只有一個----為了達到更高的境界。

        “現在”和“將來”就是理財方面的“魚”與“熊掌”,當我們有錢在手,“消費”就是我們的“現在”,而“儲蓄和投資”就代表著“將來”。當我們今天多消費一元,就意味著我們將來可用的資金少了一元,再加上我們投資這一元的回報;另一方面,消費不等如浪費,我們也不能把原來應付必要開支的金錢全都存起來。所以,我們必須平衡消費同儲蓄兩者,找出最理想的理財計劃,而取捨的原則,就是經濟學上常用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概念。簡而言之,機會成本是指當我們在有限的資源下選擇某事情時,同時會失去其他的機會,故此選擇時必須謹慎考慮其他選擇的優劣,當其他選擇帶來的享受比欲取的為低時,就意味著獲取的代價(即機會成本)低,應該放棄其他的機會;相反的話,就應該考慮別的選擇。然而,即使是同一選擇,代價也因人而異,主要受個人的生活狀況和限制影響。例如,兼職賺取額外收入,對家長來說代價是失去了同家人相聚的時間,對在職人士來說代價可能是失去了進修的機會,不一而足。正因如此,人才會做出不同選擇。

        在理財方面,儲蓄的代價就是消費帶來的享受,反之亦然。所以消費和儲蓄的取捨、多少都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取決於個人的價值觀,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去遵從。然而,有一些大原則是必須緊守的,例如必要的支出和準備置業的儲蓄應比其他的支出項目優先,年輕的時候應該多投資而少消費等等。至於如何處理支出和投資後剩餘的資金,其實取決於個人的需要,很難一概而論,再加上人的需要和生活狀況會改變,故此理財計劃需要因時制宜,當中最重要的是瞭解每一個選擇和改變的後果,定好主次,然後按既定的計劃有節制地使用資金,使我們同家人的生活更美好。所謂節制,就是嚴謹地執行計劃,不隨意把主次混淆。

        然而,知易行難,理財困難在兩方面。第一,因為知識和時間所限,我們不可能絕對瞭解每一個選擇的優劣同後果。雖然個人的見識隨著時間增長,但是機會也會隨時間流逝,到了年長,開始真正瞭解事情的時候,能用作實現計劃的時間已經無幾。或是有些人以前一直不重視理財,到有實際需要的時候,才發現無從入手。第二,理財需要一個穩定的心態抗拒心理和外界誘惑,但是這正是很多人欠缺的。人雖然是萬物之靈,但是很多的科學證據都指出人的行為仍然受到動物本能的影響。例如,跟其他動物相比,人經過進化,學會了等待,所以會把剩下的資源存下,待將來使用,而其他的動物不會;即使如此,人還是經常受到即興的本能影響,做出衝動的行為,例如即興消費。很多即興消費並非源自人的認知所限,而是人的感情蓋過理性,買下“想要”的東西而放棄了長期“需要”的東西。冷靜以後,才後悔自己因為買了“想要”的而沒法負擔“需要”的。

        所以,必須使年輕人儘早學會取捨的方法和瞭解理財的重要,而背後是培養他們的價值觀。這裡的重點是培養,不是灌輸,因為在法律和道德價值容許的範圍內,價值觀也是相對的,沒有所謂最好和最差的。當態度建立後,由於需要時間去累積經驗,所以年輕人越早建立價值觀和理財觀念,對他們日後的理財越有利,也更容易找到一個合適的理財計劃,達成人生目標。

        人不能爲了現在享樂而不顧將來,但也不應該只著眼將來而放棄現在,最重要是清楚知道自己需要的和如何平衡不同的需要,然後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作者為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財務學副教授及特許財務分析師(CFA)譚漢強博士

由社會保障基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