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
Governo da Regiao Administrativa Especial de Macau

刊載文章

退休生活,越早計劃越好

出稿日期 : 2012-09-13

        理財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裏不可或缺的一環。所謂理財,除了投資儲蓄,也包括消費。所以一個理財計劃,很多時候都包括了一些短期或長期的消費目標。有些人爲了得到心頭好去儲蓄;有些人爲了遠赴外國進修、充實自己;有些人為了置業、組織家庭;當然,很多人都爲了更長遠的目標去理財 – 為退休生活打算。

        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一個良好、目標清晰的理財計劃不但可以幫助我們累計財富、完成夢想,也可以保障我們退休後的生活質素,畢竟現代人均壽命不斷上升,而澳門人更是全世界最長壽之一。假設我們六十五歲退休,我們平均還可以多活二十年,期間,除了政府的老人福利(幸運的還有子女的供養)外,我們很可能沒有固定的收入,所以必須盡早籌謀退休計劃。

        退休理財計劃包括了三方面的評估:時間、回報(風險)和資金投入。先討論時間,有兩個簡單的原因使“時間是儲蓄的朋友”。第一,長遠而言,大部份的投資都有相當的回報,所以投資的時間越長,累積的財富就越多。第二,時間有抵消風險的作用,即使是高風險的投資,它們的長期回報率一般都會比短期回報率穩定;例如,恒生指數在1992至2001年間的平均複合年回報率為10.4%,2002至2011年間的平均複合年回報率也有5.2%,但在2008年裏就跌了接近50%!所以投資講求長期回報,而不是短期的市況波動。既然時間是投資的朋友,越早開展投資計劃當然就越有利。

        到底投資早晚的區別有多大?這可以從以下的簡單計算找出答案。根據72定律(rule of 72),若投資的年回報率是x% (x約在5至20之間),投資者大概需要72/x年就可以把投資翻倍,即是說,若投資的年回報率為5%,投資者大概需要14.4年把投資翻倍,但如果年回報率為10%,投資者只需要7.2年就可以。以下例子可以清楚說明時間和回報率對財富的影響。假設一個大學生22歲畢業,65歲退休,期間工作43年,根據以上推算,如果他畢業時投資100萬元,而年回報率固定為5%,他大概需要14.4年就可以獲得200萬元,而28.8年後他就有400萬元,而43.2年後(即退休時)他就有800萬元。然而,如果他30歲的時候才投資100萬元,到退休的時候他大概只有550萬元,比前者少了三分之一。如果年回報率是偏高的10%,後者(2800萬元)比前者(6400萬元)更少了一半以上。

        誠然,極少人會在年輕時投資一大筆錢到退休的時候使用,更常見的是用年金—即每個月投資固定的金額—的方式儲蓄。在財務學裏面也有公式推算每月投資額,性質跟計算樓宇按揭的供款相若。假設投資年回報率為5%,如果一個22歲的大學畢業生想在65歲退休時擁有800萬元,他需要每個月投資大概4600元。從一般大學畢業生的薪金來看,4600元看似不少,但當職位和待遇隨時間而提高,4600元應該不是一個重擔。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在現今高通貨膨脹的環境下,43年後的800萬元可能算不上什麽。當然,多少錢準備退休生活才足夠見仁見智,有些人需要大魚大肉,有些人清茶淡飯就滿足,但是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今天債明天還,今天不好好打算,以後受苦的還是自己。

        上述計算基於眾多的假設,真實的情況可以跟上述計算相差很遠,例如5%年回報率的假設雖然低於過去半世紀股票市場的平均年回報率,但是很多股票市場,包括美國股市,過去十年的平均年回報率都沒有5%。另一點要注意的是,很多投資工具,例如債券、存款的回報率一般都比股票市場的回報率為低,所以如果選擇低風險的投資工具,財富會累計較慢。

        “積少成多,集腋成裘”是儲蓄、累計財富的不二法門。理財必須有一個目標,然後設定計劃,但更重要的是要嚴守紀律去執行、完成計劃。很多人設計了完美的計劃,卻因為不能嚴守紀律,把原來用來儲蓄、投資的錢去消費,使儲蓄計劃展開不久後就半途而廢。有一句名言套用在理財方面其實也很恰當:“勿以惡少而為之”。因為只要缺口一開,下一次就很容易找別的藉口去消費,久而久之,把原來的計劃、該做的事情都忘得一乾二淨。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財務學副教授及特許財務分析師(CFA) 譚漢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