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載文章
財務管理與個人成長的關係
在“做個負責任的金錢管理人”一文中提到,一位小女孩花了5塊錢,向農夫買了一個只有拳頭般大小的西瓜,她並沒有即時提取,而是把西瓜留在農夫的田裡,讓農夫繼續施肥耕種,2個月後,小西瓜變成了一個和成熟男士的“肚腩”一樣大小的大西瓜。
在“時間就是金錢與複式效應的關係”中也講出,農夫是如何種植西瓜。拳頭般大小的西瓜是要時間,才可長到“大肚腩”般的西瓜。今天,我們要介紹另一位主角,她就是小女孩的媽媽。在培養小女孩選擇小西瓜的智慧中,她功不可沒。
小女孩的媽媽是一位全職家庭主婦,家中只有爸爸一人工作,靠一份薪金過活。在開源無望的情況下,唯有從節流入手。
由於是全職主婦,媽媽經常帶著小女孩購物。這裡的購物並不是指在大公司“shopping”,而是到市場或超市購置日常生活用品。媽媽十分注重小女孩的教育,特別是數學。在媽媽的悉心訓練下,剛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小女孩已經懂得加減數,十位數的加減絕不會“計錯數”。
媽媽的購物習慣非常特別,就是對想要購買的物品進行最少三次的“格價”,才會作出決定。
譬如要買肥皂,媽媽和小女孩最少會走遍三間商店或超市,母女共同記著三個不同的價錢,並要小女孩作出選擇。
在超市A中,媽媽會先告訴小女孩想購買某一品牌的肥皂,之後便開始“格價”。知道超市A的肥皂是4元5角後,她們便到商店B尋找同樣品牌的肥皂。
綑綁式銷售是近期大型連鎖零售店慣用的銷售策略。在B商店中,肥皂的價格是12元3塊。由於小女孩還未學除數,所以這一次媽媽要從旁指導。
“如果肥皂是4元1塊,2個4元可買肥皂幾塊呢?”媽媽邊說邊從口袋中取出8個1元硬幣,並分成2組,每組4元。
“當然是2塊肥皂。”
“如果媽媽有12元,即有3組4元,可以買幾塊肥皂?”
小女孩毫不猶疑,充滿自信地回答說:“3塊” 。
“我的小公主真厲害,計數快而準。”
“根本不用計,這裡不是標價12元3塊肥皂嗎?”
小女孩未有按著媽媽的纙輯,一步一步學習除數,只懂得用取巧的方式回答問題,媽媽一邊驚嘆女兒的反應比寬頻上網的速度還要快,一邊責備女兒取巧,內心一肚“氣”,又一肚“笑”。
“C店的肥皂是8元1塊,A店是4元5角,B店是4元,最便宜是……”
“B店,我們回B店購買。”
“B店必須一次購買3塊,我們應該怎樣?”
“同樣貨品一次購買多件自然較為便宜,但我們要應買則買。既然我們常用肥皂,所以多買一、二塊放在家中也沒有問題,正好家中沒有肥皂了。”
小女孩的答案,正好反映了“明智消費”、“應省則省”的理財哲學。
在離開B店前,小女孩發現了五彩繽紛的“褶紙”,售價2元,便閙著要買。媽媽問:
“買肥皂省了多少錢?”
看著媽媽手上3組4元,小女孩回答說“最便宜和最貴的肥皂比較我們節省了12元,扣除褶紙2元,還有10元。”
“答對了,如果將省下來的錢存入囡囡的銀行戶口中,應存幾元?”
“10元。”
上述故事很簡單,但當中包含了豐富的理財哲學。在三間商店“格價”,培養小女孩節省的觀念,計算差價訓練小女孩的數學,購買褶紙作為獎勵孩子答對問題的獎品,省下的10元要小女孩存入自己的銀行戶口中,養成儲蓄的習慣。把整個過程連貫起來,就是向小女孩灌輸“揾錢唔容易、應省則省、省錢變儲蓄”的概念。重覆這些日常生活事,小女孩自然可以用5塊錢買大西瓜。如果古時孟母三遷是偉大,本故事中的這位媽媽應該是同樣偉大。還是這一句,“世上只有媽媽好”。
謹記: “食不會窮,穿不會窮,唔識打算一世窮。”
這篇文章是本系列中的最後一篇,感謝各位讀者願意花時間“追住睇文”,衷心希望各位讀者除可在其中獲得閱讀的樂趣外,還可以得到實用的理財心得。期望不久將來,我們會在另一輯理財系列中再和各位讀者見面。
作者為澳門理工學院陳智彪副教授
由社會保障基金供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