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
Governo da Regiao Administrativa Especial de Macau

刊載文章

社會保障體系的狹義與廣義,與市民的關係二

出稿日期 : 2013-03-14

        中外學者均有就福利體系發展進行理論層面的分析。南京大學教授林閩鋼綜合東西方的學術研究分析東亞福利體制發展,其中英國學者懷丁指出東亞福利體制有九個共同特性:一、低的政府福利支出;二、聚焦於經濟成長的積極性福利政策;三、政府扮演規範及鼓勵的角色;四、強烈的殘補概念;五、以家庭為中心;六、政府扮演規範及鼓勵的角色;七、片斷、零散的福利發展;八、借助福利來支持及建立政權的穩定與合法性;九、對福利權的有限承諾。上述的部分特性反映在澳門初期的社會保障制度,當時澳葡政府成立並資助社會保障基金為本地僱員提供社會保障,受保障範圍僅覆蓋在職人士,對鼓勵就業起到一定作用。

        林教授也援引了韓國學者金淵明的研究,即不少東亞國家已經開始由向特別貧困的群體提供最低生活費的公共救助制度,而轉向以市民權利概念為基礎的基礎生活保障制度。金教授並預期隨著人口結構開始出現根本性的變化(人口老齡化、家庭核心化、人口流動性提高),殘餘性社會服務供給體系將會崩潰,從殘餘主義轉向普遍主義的傾向已經非常明顯。觀乎澳門的社會保障體系,亦有朝此方向發展的趨勢,政府因應社會訴求放寬社保制度的准入條件,令保障範圍擴大至全民正是一例。

        如前文所言,社會保障體系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多指具針對性的保障制度,而廣義的則涵蓋多層次、集合性的社會保障措施,為更有效發揮整體社會福利的效果,不少國家或地區已逐漸由執行狹義的社會保障,轉為發展廣義的社會保障體系。

        以失業保障為例,由於因轉換工作而造成的摩擦性失業一般都是短期的,因此社保制度中的失業津貼設有發放日數規定(現為每年最多90日),藉以在補助失業人士的同時,避免他們因過度依賴失業津貼而喪失尋找工作的動機。但若果失業的成因是由於生產技術改變而造成,失業人士則需要學習新的技能以重新獲得聘任,其處於失業狀態的時間亦可能較長,單純發放失業津貼不足以解決這種結構性的失業問題,需要政府從廣義的社會保障體系中著手。特區政府通過制定《就業輔助及培訓規章》鼓勵企業聘用本地失業人士及向失業人士提供培訓津貼,又透過勞工事務局為失業人士舉辦職業培訓課程,並授權社會工作局向有經濟困難的失業人士等發放經濟援助。

        除了推出針對性失業相關措施外,特區政府也愈來愈關注勞工權益保障,例如正就個別行業的最低工資進行研究以確保僱員的基本生活。近年亦有民間團體倡議引入家庭友善政策,來傳遞工作和家庭間的平衡,從而緩解澳門社會問題。出生津貼作為政府鼓勵生育措施之一,被視為人口政策的重要一環,而工傷賠償亦與殘疾金以及醫療政策相輔相承。可見,隨著社會環境的進步,社會保障體系亦正與時俱進。政府積極整合各領域的保障措施,推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同時進行前瞻性的規劃,逐步發展健全的廣義社會保障體系,以對市民的在職生涯以至是退休後的生活起更大的保障作用。

作者為澳門社會保障學會陳建新、伍芷蕾

由社會保障基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