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
Governo da Regiao Administrativa Especial de Macau

刊載文章

瞭解個人消費模式,建立理財計畫

出稿日期 : 2013-01-17

        一般人將理財簡單地理解成累計財富,然而投資需要資金,而資金投入和個人的收入及消費支出又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所以要設計一個有效、持久的理財計畫之前,必先要建立一個恰當的消費模式和態度。

        傳統經濟學假設消費者是理性的,意即當各消費者得到各種貨品(包括服務)的訊息後,通過在各種貨品之間的取捨,找到一個最理想的消費模式同選擇。當然,在他們在各貨品之間取捨之前,他們會先花錢應付必須的開支,例如食物、房租、子女教育等。另外,他們會考慮到將來的生活需要,包括退休後的生活開支,所以會儲蓄和投資部分手上的資金。然而,這種「理性消費者」假設有兩大缺點:第一,現實上,即使是同一個貨品,在不同的市場它的價格同品質也可能有極大的差別,要獲得所有市場的訊息,即使有可能也肯定代價不菲,所以消費者作出的往往只是一個在有限資訊下可以接受的,而不是最好的決定;第二,消費者的思想、行為並非完全理性,他們往往因為各種原因,例如廣告的影響,或是天降橫財,而導致他們沒有計劃地消費,或是購買一些計畫以外的東西。

        基於上述的傳統經濟學的局限,所以近年有不少的學者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研究消費者的行為。心理學者認為個人的價值觀、認知、學習、性格、動機、經驗和態度等都會影響個人的消費行為。從好的一方面看,我們可以通過教育使大眾知道理性消費的重要性,從而建立一個合理的消費模式和一個合適的理財計畫;從壞的角度看,生產者和廣告商也可以利用各種的推銷方法去影響消費者的價值觀和偏好,使某一種消費模式變成時尚,或是把某產品標榜成身份的象徵,使之變成一種炫耀財富的工具,從而驅使消費者去購買本身不需要的昂貴產品。無論用哪一種方法,他們許多時候不是為了提供產品訊息,而是希望製造需求,以增加產品銷量。但廣告宣傳只是消費的助燃器,金錢才是消費的燃料。所以要做一個精明的理財者,必須意識到怎樣賺錢跟怎麼花錢是兩件事,即使錢來得容易,也不應該讓它輕易走掉。

        所以,儘管傳統經濟學有所局限,但是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財方針,使我們瞭解如何建立一個理財目標,如何在各種貨品、服務之間取捨,和如何平衡現在與將來的需要。計畫當中,由於每個人的背景和經濟需要不同,故此具體的理財計畫和裡面的投資組合也因人而異,當中的主要決定因素包括個人目標、財務狀況、收入水平同來源、年齡、家庭(包括婚姻、子女、父母)狀況、等等。理財策劃的工作就是參考這些因素後,計算出一個長遠的消費和投資分配方案,當中主要的步驟包括:一、列出個人目標和預計達到這些目標的財務需要,例如預計置業、買車的時間和當中的支出、每年旅行次數和支出、等等;二、列出每個月的預計收入和必須的開支;三、根據財務現狀、收入、年齡和家庭狀況有關,瞭解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四、根據以上條件,分析個人目標的現實可行性,必要時作出取捨;五、制訂支出和投資計畫,包括選擇投資專案、金額和年期。當然,個人財政的需要隨著時間改變,理財計畫也需要與時並進,故此必須定期檢討計畫,使之切合實際需要。以上的步驟,可以用一般的電腦計算軟件完成。故此,要建立一個合適的理財計畫,除了金融方面的知識和技巧外,基礎的電腦知識也是不可或缺的。

        同許多富裕的社會一樣,澳門也受到出生率低和人口老化的問題困擾,故此年輕人更應該未雨綢繆,儘早建立理性消費模式及實施有效的理財計劃,通過個人儲蓄、投資、參與政府的社會保障制度供款、參與公積金制度或私退金計劃等,為將來退休生活打算。

作者為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財務學副教授及特許財務分析師(CFA)譚漢強博士

由社會保障基金供稿